著名的硅谷投資人、《從0到1》的作者彼得·蒂爾在書中說,“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將會統治世界,只有中國人堅決不相信。”今時今日,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產業(yè)革命的分水嶺上,我們中國的問題、出路和未來在哪里?中國如何才能不錯過世界這一波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機會?
全球科技創(chuàng)新偵察兵王煜全認為,中國國際化就是10年時間,10年之后會很困難。具體情況如何,讓我們跟隨站在行業(yè)前端人物的視角一探究竟。
我們進入了一個迅速變化的時代。國人走出去了,科技走出去了。我們的形象也變了,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有錢。然而,央視最著名的問題來了,“你幸福嗎?”中國經歷了高速的增長,醫(yī)院資源緊張,房價越來越高,找工作越來越難,還有霧霾……動物遇到恐懼的事情會跑,但是我們人類跑了么?沒跑。
因為不是真的恐懼,而是焦慮。恐懼和焦慮的區(qū)別就是,那個危險到底是現在的還是未來的?
我們一直往上走,到現在還不錯。但是未來怎么樣不知道,到底往上走,還是往下走?當對未來不確定的時候,你會僵在那里走不動路,會陷入焦慮中。當然這個焦慮只屬于我們中國人。如果不想方設法去改變,我們會持續(xù)焦慮,未來肯定是不行的。為了打破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,我們得做點事去改變它。如同彼得·蒂爾在書中說的一樣,“全世界都認為中國將會統治世界,只有中國人堅決不相信。”然而,焦慮感是一個好事,焦慮感是鞭策我們往前走的最大的動力。要記住,不要停在焦慮里面,要往前走。30年前(1987年),美國著名雜志《福布斯》開始做世界富豪排行磅,1987年的經濟,誰是老二?日本。所以,福布斯當年的前四名都是日本人。但是時至今日,當年的第一名財富縮水95%,肯定是跌出去了;第二名財富縮水80%多,也跌出去了;第三、第四名更慘,是日本當年的地產富豪,不僅僅跌出去,人都不知道去哪了。我們國內也有一堆的地產富豪,中國正好占了30年的日本的位置。福布斯排行前2000強的公司,美國540家,中國200家,中國人是全世界的威脅。為什么呢?其實道理很簡單,就是修昔底德陷阱。
注: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(zhàn)現存大國,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,這樣戰(zhàn)爭變得不可避免。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,他認為,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,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(zhàn)爭告終。
當第一經濟體、第二大經濟體相遇,中間缺乏溝通、缺乏了解的時候,這種不說是戰(zhàn)爭,至少沖突是不可避免的。
中國想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,重要的是要找到崛起的機會。世界上有N多次變革,造成了新的經濟體、新的主權國家的崛起,所以我們要回顧一下歷史,找到規(guī)律,能夠使我們往前走得更好。
① 歷史中的分水嶺
人類歷史最大的一次轉折是什么?是工業(yè)革命。工業(yè)革命造成了中西方的差距,在工業(yè)革命之前,東方是比西方要領先的,領先了上千年,但是很快就被追上了,這就體現了科技的價值。伊恩·莫里斯的《西方將主宰多久》書里有句話說:“英國是工業(yè)革命最容易發(fā)生的地方,不過并不是注定會發(fā)生。”就是說,當時英法在打戰(zhàn),英國贏了。如果英國輸了,工業(yè)革命就發(fā)生在法國了。人類的歷史像很多座山峰,歷史發(fā)生很多事件,相當于從山頂扔一個小球。可以往左、也可以往右,左右差異很小,但隨著往谷底滾的時候,就發(fā)生了巨大的差異。工業(yè)革命之前差距很小,但是隨著工業(yè)革命的發(fā)展,造成中西方的差異被迅速拉大。所以人類歷史上有若干個瞬間,一開始只是非常小的,甚至偶然性事件,但事情引發(fā)的連鎖反應,造成很大的分野。所以我們遇到分水嶺的時候,要格外的在意,格外的小心,因為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巨大差異的開端。
② 新殖民地時代:制度的價值
另一個意義重大的事情發(fā)生在新殖民時代,國外有論文專門講這個事情,講的很透徹。結論是什么呢?英國是后起的全球性的海洋國家,之前是葡萄牙、西班牙,當時他們在全球殖過一次民了。等英國殖民地的時候,去的地方就沒有那么好,相對都是些貧瘠的土壤。這就沒有辦法用掠奪的方式去獲取資源,只好在當地建立制度,希望當地人遵紀守法,便于長期的收稅。你會發(fā)現新老殖民地被處置的態(tài)度是不同的,老殖民地靠野蠻的掠奪,新殖民地搶不到東西了,靠建立秩序來慢慢收錢。這也是英美爭奪的主要原因,因為他們持續(xù)收美國人的稅,沒有給美國人提供對等的國民待遇,所以美國人就造反了。但是沒東西可搶,只好收稅錢。假設美國的金礦在東岸,那今天的美國可能還沒有獨立,還是英國的領土。為什么?因為英國一定會重兵把守金礦,其他人自生自滅。不用交稅,就沒有矛盾了,所以歷史有很多很多的偶然性,但是背后也有規(guī)律。
③ 美國的領先:市場的價值
市場要足夠大,才能成長起來。今天美國領先,除了科技的土壤,還因為一戰(zhàn)、二戰(zhàn)的美國是個世外桃源,沒有打起來,所以很多科學家移民到美國去。
除了制度系統性,因為他們憎恨英國人欺負他們,所以自己建立一套很完善的制度,希望用制度解決問題,而不是用強權解決問題,所以美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多的國家。
最重要的是,美國有足夠大的市場,假設市場太小的話,也做不起來。
中國學創(chuàng)新不能學以色列,因為以色列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大的市場,創(chuàng)新不可能在本地成長起來,半截的時候就要移到美國去。
以色列政府也積極支持企業(yè)創(chuàng)新,給各種扶植基金,但是要求有一條,這些企業(yè)必須有一位美國的董事或者美國人高管。因為這樣才有可能找到出路,最后的大市場才有真正的話語權。
換句話說,擁有足夠大的市場,你可以反過來去控制這個科技。
④ 硅谷的騰飛:創(chuàng)新的價值
美國已經有200年的發(fā)展歷史了,一切都已經很完備了,但是硅谷依然脫穎而出,這就是眾所周知的——創(chuàng)新的價值。
科技需要更加靈活的運用,之前有太多的科技被大公司把持,后來互聯網、IT,軟件這些技術突然到了一幫小孩手里,這種孩子就能玩出來各種特色,結果成就了一番事業(yè)。
⑤ 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產業(yè)革命的分水嶺上
今天我們恰好站在下一個分水嶺,它的意義不亞于工業(yè)革命。
我們現在有一個詞“極客”,是很好的詞。這個人有極客精神,專注、專業(yè)、奮斗,或者IT很精通。總之你家有一個小孩,你喜歡讓她嫁給一個極客。
20年前,極客在西方是很負面的詞。
相當于如果兩個孩子,一個是陽光帥氣,會各種體育活動、文藝活動,一個只知道貓在家里面敲鍵盤,沒有任何人喜歡。哪個是極客?第二個。
實際上極客在美國學校里面跟失敗者是一樣的,你太失敗了,沒有人理,只能自己在機房里面。為什么這么快就變了?因為其貌不揚的極客改變了世界。
⑥ 智商?情商?人類機器智商!
有人說智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(yè),智商高能成就事業(yè)早被人否了。很多人說情商高才可以成就事業(yè)。說情商高的李嘉誠,李嘉誠后來賺的一票錢也是因為投了Facebook。但是蓋茨、喬布斯的情商都很差。這樣人為什么能成功?我們總結原因,不是智商,不是情商,叫做人類機器智商。機器智商是一個專有名詞,指的是機器理解人的能力。人類機器智商,就是人理解機器的能力。未來成功取決于你能否駕馭機器,你駕馭的機器越多,就越有成就。因為你駕馭機器比駕馭人更好,駕馭人還有人力資源,財務等各種問題,包括富士康公司還有人跳樓,還有心理問題呢。如果是機器就不需要了,增加機器的邊際成本非常小,駕馭越多機器就越成功。上一波的成功者是掌握上一輪創(chuàng)新的本質,就是我讓機器幫我干活,因為機器可以增加我的競爭力。所以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個的時代最本質的問題。
⑦ 什么是一個時代最大的問題?
我們回顧歷史,科技推動社會發(fā)展,但是每一輪科技創(chuàng)新的重點是不同的,找到這一輪科技創(chuàng)新的重點,我們才能推動它,領導它。重點是什么呢?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核心問題:創(chuàng)新的高門檻和公眾普遍參與之間的落差。我們理解是60、70、80年代蓋茨、喬布斯那一輪是IT革命,只是一個單的領域,包括互聯網只是一個行業(yè),最初的互聯網門戶都是跟別的行業(yè)不相關的。但是你發(fā)現今天的互聯網跟別人發(fā)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,很難有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出來了。互聯網變成一個科技,為別人賦能,所以馬化騰講“互聯網+”。其實這個時代遠不止互聯網,這個時代是整體科技為全社會,為各個行業(yè)賦能的時代。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科技為各個行業(yè)賦能。但是這個過程有個很大的矛盾,而且很難解決。中國對這方面的困難更是預估不足,我們創(chuàng)新的門檻越來越高,并認為創(chuàng)新很容易。政府宣傳“大眾創(chuàng)新”,我認為口號是對的,但是要加一句,你首先要獲取創(chuàng)新的資格。就是你想創(chuàng)新可以,今天有這個志向沒有問題,但是今天先不要投入創(chuàng)新行業(yè),先奮斗個10、20年,有資格再創(chuàng)新。大眾創(chuàng)新不是意味著今年開始,你就離創(chuàng)新近了。其實是你離創(chuàng)新遠了,因為牛人都在創(chuàng)新,你不比他牛,你就沒有機會。所以我們看國外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普遍都歲數大,而我們中國,大家一說創(chuàng)業(yè),我們心里面想象的都是大學剛畢業(yè)或者還沒畢業(yè)的人。國外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中,退休后創(chuàng)業(yè)的也多的是,因為有實力。實際上創(chuàng)新門檻高,但是“大眾創(chuàng)新”口號又是對的,創(chuàng)新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參與,更多人參與,我們才可以把創(chuàng)新力量發(fā)揮的更加廣泛。那么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,怎么解決就是這個時代面臨最大的問題。
⑧ 科學結構的革命:范式轉移
我們對科研越來越熟悉,有一本書是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,專門講科研是怎么一回事:范式轉移,科技的擴散,思想的擴散等。但是科研不直接推動世界進步,為什么?科研的東西在象牙塔里面,跟我們每個人沒有關系。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才可以推動社會進步,實際上是企業(yè)家改變,不是科學家改變。企業(yè)家怎么改變?我們認為是這個時代的特色,叫做科技產業(yè)化。就是要有人從高校把科研東西拿出來,做成產品,讓每個人都用上,才可以讓社會進步,效率才可以提升。做這件事的人不是科學家,是企業(yè)家。做這件事的模式,不是講科研的范式,是講研發(fā)、講產品化的范式。我認為這件事對這個社會更重要,因為這個真正推動社會進步。
⑨ 科技產業(yè)化的結構:積木式創(chuàng)新
我們總結這個時代的特色是積木式創(chuàng)新,叫做“雙長制”,兩個東西聚在一起形成了核聚變,然后再跟其他人合作形成新的機會。
一個是企業(yè)家,一個是科學家,各自有擅長的領域。要有科研沒有錯,但是要有人把科研成果拿出來,推到市場去。
歷史拐點之拜杜法案:
1980年美國推出了拜杜法案,這個法案最本質的東西倒不是法案本身,最本質的是它的執(zhí)行細節(jié)。它有個規(guī)定就是高校的科技轉讓的時候,可以不轉讓專利,轉讓的是獨家商業(yè)權益,就是知識產權還是高校的,但是賺錢的機會歸對方。這個獨家商業(yè)權益的轉讓,使得科學家愿意做轉讓了,非商業(yè)的研究可以繼續(xù)做,如果專利也轉讓,科學家就不能搞研究了。一旦大家都有意愿開始轉讓,那么轉讓的價格就被壓的很低,價格低了之后,突然之間,變化就來臨了。什么變化呢?大公司拿不到好專利了。這一下就變了,絕大多數的專利,先進技術掌握在小公司手里面。而這些小公司正在加速推進先進科技的上市,先進科技的上市速度大大加快了。我們一直強調這句話,“掌握前沿科技的企業(yè)家才是當代最先進的生產力”。中國對企業(yè)家與科技結合方面,支持做的不夠。
⑩ 這個時代企業(yè)家是什么樣呢?
美國創(chuàng)業(yè)其實是長期積累的,是實實在在讓人受惠的。美國主流投資人的形象,也是不在乎自己多有名,不是去為別人站臺,而是踏踏實實為企業(yè)做好服務,最重要的服務是做連接者。
中國聽說過的美國企業(yè)家和投資人幾乎都在西岸,都在硅谷。但其他好的投資人為什么沒名氣?主要因為硅谷的業(yè)務模式創(chuàng)新,這點和中國模式創(chuàng)新很像。
模式創(chuàng)新來講,可以互相抄襲,比較簡單,就是一層窗戶紙。思路想明白就好,但問題是模式要實現,真正把市場占下來就不簡單了,靠什么?
要靠跑的快,跑得快就需要投資人有錢又有名,需要投資人幫忙站臺,誰聲音大誰贏。在這種模式中,錢就比團隊,比業(yè)務還重要,就占了上風。那錢要退出的時候,資本就會要求企業(yè)合并,你們持續(xù)血拼燒錢,投資人退不了,所以雖然CEO不愿意,還是會被合并掉。因為這個模式里,資本太重要了。這就是典型的西岸模式,硅谷模式,就是“業(yè)務模式+著名投資人”。中國也一樣,模式創(chuàng)新和著名投資人,投資人也變身網紅。但這種模式只是一部分,甚至是一小部分。大多數企業(yè)還是科技創(chuàng)新來做的,這些企業(yè)需要一個有名的投資人沒有用,因為先進科技在自己手里,事情做成需要的是有用的投資人。
我們原來講過,人工智能時代,有三種人不會被代替:一是領導、看方向的人,幫助你指引方向的人;二是做創(chuàng)新的人;三是做連接的人。投資者往往是兼具方向和連接,這些投資人在業(yè)外不知名,但在業(yè)內非常知名。美國天天都在發(fā)生這樣的連接,有科學家的成果,有企業(yè)家把技術做出產品落地,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(fā)展。我們并不介意中國能不能培養(yǎng)出一個喬布斯,而是我們能不能培養(yǎng)出更多的企業(yè)家。美國的富強不是因為一個喬布斯,而是因為可以成批地產生企業(yè)家。我們一直強調科研和研發(fā)不一樣,但很多人以為科研結束就可以在市場投入了,其實還遠著呢,可能5到8年才可以上市。這5到8年誰做呢?是企業(yè)來做研發(fā),花的錢就是企業(yè)研發(fā)投入。1981年,全美國的產業(yè)研發(fā)投入是500億美金;2013年,美國的產業(yè)研發(fā)投入是3000億美金。1981年整個美國研發(fā)投入70%來之于大于2萬5千人公司投入。因為大公司才可以有錢做研究員,才可以做技術轉化,做產品。中國也可以理解,為什么我們要和世界500強合作,因為他們有全球最先進科技。在80前后改革開放前期這個事是對的。但是今天這個事不一樣,因為80年有一個拜杜法案,這個世界迅速變化了。這是我想傳遞給大家的,我們的知識在30年里必須要更新了,不要以為500強有先進科技,先進科技已經不在500強那兒了。
中國如何才能不錯過世界這一波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機會?
① 中國獨一無二的制造能力——復雜產品的、大規(guī)模的、開放制造的能力
中國用巨大的努力和犧牲,完成了工業(yè)化,走到了科技升級的路口。在新的十字路口出現的時候,我們要選擇該怎么走了。以前不用問,全世界的趨勢跟我沒有關系,因為我們沒得選擇。現在我們有權利選擇了,因為我們有這三個優(yōu)勢——制造、市場、資本。我們對制造有很大的錯誤認知,全世界都覺得中國人可以改變世界,只有中國人不認為。好在這屆政府比較英明,一直推我們的制造業(yè),不能讓實體虛化,特別對。中國真正在世界上有話語權的就是制造,別的是沒有的。中國制造能力前加了三個“復雜產品、大規(guī)模、開放制造”的定語,我們就是世界唯一,只有中國能做到。但是有個重要問題:人家覺得我們強,我們自己不覺得自己強,這就很要命了。但是我們不是美國,美國制造業(yè)太貴了,在山頂,它沉不到山腳底下。山腰理論:相當于把世界經濟比一個山,美國是從山頂撐死了到山腰。我們中國是從底下到山腰。山腰有一個好處,我們依然為山腳窮兄弟服務,而山頂是做不到的。不要以為我們是賣了廉價的產品到非洲,我們是幫助非洲建立了商業(yè)意識。有了商品才有買賣,才有商品意識,才可以做公司。非洲人知道做公司的時候,創(chuàng)業(yè)意識一點不比我們差。所以我們幫了他們,我們要讓全世界為我們自豪。
② 問題是我們已經走到全球化的邊緣,我們必須去全球化
我們要感謝新上任的總統特朗普,他把對我們中國制造傷害最大的條款(奧巴馬政府的TPP貿易協定)給廢了。
我們要感謝特朗普更重要的一件事是:條款廢了之后,中國人就想我又可以躺在家里賣貨到全世界了,我干嘛出去設廠。但是這條路沒門了,因為特朗普是個不守規(guī)則的總統,你要來美國做生意,必須設廠,不然不讓進,這就逼著中國企業(yè)必須出海了。中國企業(yè)能否出海,至關重要。如果我們還像以前一樣賴著,那么全球化的機會一定會丟了。中國人最不怕學新東西,可能一開始有點膽怯,但是我們適應性很好,我們可以跟世界最好的師傅學了之后超越他。只要中國人被特朗普逼到美國去,一定能夠落地生根,一定能夠產出一些真正的跨國企業(yè),到時候,我們真的得感謝特朗普。
③ 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,我們能否準備好
這一輪全球化的背后還是科技在主導,還是以美國為核心,因為先進科技在美國。
在這一輪里全球化受阻了,不僅特朗普,歐洲也反撲了。因為只看到了科技暫時帶來的困難,沒有看到長期的好處,雖然短期有鎮(zhèn)痛。這在歷史上發(fā)生了N多次。
每到鎮(zhèn)痛就有人跳出來阻撓,這一次也不例外。但是趁著這個阻撓,給我們中國一個喘息之機。
全球化一定會來,在下一輪全球化之前,我們能否準備好?
我們怎么辦?一定要出去。
我們會出去嗎?不難啊,不就訂機票,訂酒店嘛!那是旅游沒問題,你會跟人做生意嗎?
中國人海外投資三大錯誤做法:
一是跑硅谷,認為硅谷是全世界創(chuàng)新中心,扎堆就去了。我打個比方,硅谷跟中國的王府井一樣,充滿著中國游客;
二是找華人,語言不通;
三是投互聯網。
可惜,中國人錯了,中國人擅長的招都是錯的。更糟糕的是,除了出海不順,這三條都不管用,中國人去硅谷,把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的價值都炒高了,但是炒高了以后,還是在中國人的圈子中倒手。
④ 我們制造業(yè)的科技升級沒有解決
我們一直講自主創(chuàng)新,在點上取得創(chuàng)新優(yōu)勢沒有問題,但是在面上,我們沒有形成國外的完整產業(yè)生態(tài),不可能自主解決所有的創(chuàng)新問題,必須跟別人對接,不對接,還會被打回來。國外也需要這種制造能力。
⑤ 中國信用系統的搭建
國外和中國對接的時候,嚴重不順暢,中外文化差異巨大。假設有一個老外創(chuàng)業(yè)者設計了一個產品,想在中國實現量產。
國外的把需求拿來,我們就說能,然后簽了合同,收了定金,耗了半年一年說做不出來。關鍵不是錢的問題,你把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的時間耽誤了。國外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對中國制造愛恨交加,每一個在中國成功的產品背后都有血淚史。我們確實需要信用系統的搭建過程,讓中國真正懂得西方信用系統、能用商業(yè)規(guī)則操作的人,能和他們順利對接。中外硬的特別互補,軟的特別不互補。國外習慣一種商業(yè)規(guī)則,我們習慣另外一套商業(yè)規(guī)則,中間大量的誤解。因為這種痛苦,人家一定會想辦法,能不能代替中國的制造業(yè)。我跟你合作不順,但又需要這種能力,那怎么辦?我自己搞吧。
所以我說這10年美國大力推進先進制造,未來10年,是有很大可能解決制造問題的。如果解決了,就真的不帶中國人玩了。
⑥ 中國制造業(yè)科技升級的問題不是怎么造,而是造什么?
要發(fā)展先進制造,關鍵是要對接先進產品。而不是一個外人告訴你要上先進設備,這是巨大的坑,中國有太多這樣的例子,為了讓當地企業(yè)發(fā)展,弩著勁去上高科技。
但是,實際怎么造是具體的操作,如果我手工又便宜又好能造出iphone來,你就讓我用手工造就好了,真正要指導的是大方向,到底往哪走。
我們希望培訓中國企業(yè)家了解最前沿的科技,扶植懂科技的企業(yè)家,幫助政府制定真正的科技產業(yè)政策。科技沒有產業(yè)支持,其實是做不大的。
⑦ 從失敗到成功很難,從成功到成功更難
我們用30年努力走到下一個分水嶺,有機會在世界的未來有一席之地,但是難度更大了。因為至少我們以前是謙虛的,現在我們不謙虛了,從成功到成功更難。
難的是“硬”的東西,要知道變化的具體狀況。原來向500強學,現在向創(chuàng)新小企業(yè)學。在這個時代,大小沒有意義,關鍵是你的優(yōu)勢,關鍵是成長性。
然而,“硬”的東西是很容易傳播的,“軟”的更重要。
我們的知識是盈余的,但是我們的見識是匱乏的,就是認知升級,我們要先正確的思維方式,有正確的做事方式,然后堅持去做。
人絕大多數行為是僵化的,所以巴拉巴西《爆發(fā)》說:人類行為93%是可以預測的,因為關鍵點就那么幾步。
比如我決定往哪兒走,前兩步是不容易預測的。第一步是往東還是往西,一旦第一步邁出去了,往東走了,那后續(xù)的就容易預測了。
⑧ 科技創(chuàng)新產品的“跨越裂谷”理論同樣適用于認知
一個社會當中,一開始先進思想很少人實現、傳播、接受,公眾是觀望的。
慢慢有了成功案例,公眾發(fā)現這個潮流來了,你看人家已經成功了,大家紛紛涌入進來。但是在早期介入者和公眾有之間有個鴻溝,這個鴻溝就決定了成敗。
所以雷軍說“臺風來了,豬都會飛”,前提是你在臺風來之前已經站在風口。很多人不是這樣,是看到很多早期介入者已經做出了成績之后,發(fā)現是機會才進入,但那里已經擠滿人了。
做思想引領者,不要做思想跟隨者。
? 面向未來思維的三中心
實證性思維:
任何東西不去預設。人是天生的會超級模式化的動物,但是我們會過度模式化。過度模式化會造成我們理解世界的偏差。
復雜性思維:
比如之前講的把人當成一個生態(tài)系統,甚至不是一個人,不是頭痛醫(yī)頭,腳痛醫(yī)腳,站在一個復雜、系統的角度看問題。
概率性思維:
所有的東西都有概率,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。
? 未來成功企業(yè)特征
協作型領導者
清晰戰(zhàn)略目標
顯著特色優(yōu)勢
生態(tài)組織能力
未來成功的企業(yè)需要協作,需要清晰戰(zhàn)略目標。有領導者,有獨特的優(yōu)勢我們叫做長板,其實個人和企業(yè)是一樣的。
因為我們主張積木式創(chuàng)新,主張長板對長板的合作,就是新木桶理論,關鍵不是所有木桶都搞起來,而是作為一個長板跟別人合作。
有人問沒長板怎么辦?說實話,在這個世界沒有長板,真的沒有機會。
當然長板種類很多,會社交也是長板。我沒有社交的能力,但是我能把有能力的人圈在一起,其實是很長的長板。
所以你一定要下工夫找到自己的長板,而且當你找到長板時,你會覺得有樂趣。因為你之后做事情是你感興趣的,是自我實現的東西。人類最后的動力一定是自我實現。
未來人與人不是從屬關系了,人與人之間全是聯盟。你不要認為你是老板,你是雇員。你是雇員覺著老板給工資少了,你是老板你擔心雇員要太多了,都不重要。你們是聯盟,聯盟就是如何長期實現共贏。
你前期舍得付出,后期才有機會,因為最大的機會是成長的機會。你初出茅廬的員工,老板能給你多少錢,但是你職位連升兩級你會多掙多少錢?
你創(chuàng)業(yè)成功了,你的財富積累會高多少?真正的財富積累是要把握住機會,機會是自己爭取來的。一開始機會少的時候,是要犧牲別的東西去獲取機會的。然后,認清楚之后,就是堅持。
還有一點,唯手熟爾的前提是姿勢要正確。拉弓射箭,正確的姿勢重復一萬遍你就成專家了,不正確的姿勢重復一萬遍你就把自己拉傷了。
? 首先認知升級沒有錯,但只認識升級還不夠
當你進入一個新的領域,還從認知升級開始去進行論證?黃花菜都已經涼了。
因為進入一個行業(yè)領域的時候,就需要把已經比較先進的思維固化到行業(yè)的實踐當中,是對這個行業(yè)得到了真知灼見,可以直接在行業(yè)里做事了,而不是現去思考。
大的咨詢公司,因為牌子大,什么行業(yè)都可以咨詢。任何一個行業(yè)派最優(yōu)秀的哈佛畢業(yè)生,把你行業(yè)研究兩個月,就可以對這個行業(yè)這么大公司做報告,分析戰(zhàn)略趨勢。坦白說我一律都不認可。
因為即使你再有基本功,對認知升級也輕車熟路,有強大的思維邏輯,但理解一個產業(yè)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而且這個產業(yè)背后有很多東西是潛在的,水下的,不深入進去是根本看不到的。
什么是專家?就是把先進的思維固化到某個行業(yè)之中,形成行業(yè)洞察。
坦克是英國人發(fā)明的,但閃電戰(zhàn)是德國人打出來的。全球的科技都在高校,但用科技改造世界的任務在企業(yè)家手里。如果我們會用全球科技,這些科技都是你的武器。
? 要會判斷黑科技的真假
這個判斷沒有一個標準,全憑個人經驗,要千錘百煉自己的經驗,甚至形成一種直覺,去避免“以為找了個核武器,其實只是個故事”的事情發(fā)生。
時點也很重要,有些科技是可以實現的,只是時點沒到,基礎支持還不夠,未來是可以做到的,也要學會判斷。
不說產業(yè)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,什么時候能產業(yè)化才是真的。
⑨ 從認知升級到競爭力升級
你懂科技、會用科技,就成為你的長板,構成競爭力,而不是講故事了。
要自信。美國是明確的樂觀、中國是明確的悲觀,不自信。但是不一定需要不自信,我們可以自信,因為有時候明確的樂觀會創(chuàng)造奇跡,因為你樂觀這個事就做成了。
我們認為相信未來,掌握科技、而且重復去鍛煉自己、積極樂觀的相信未來,主動出擊改變,是特別特別必要的。
第一點,投資公司講的是你能幫我什么,不是我能幫你什么。甚至錢對有一些公司沒有那么重要,特別是好的科技公司來說,好的科技是有價無市的,甚至你不能證明你的價值,他是不賣的。
好的科技公司都是有門檻的,不是誰的錢都要,你要獲得做投資的資格。
第二點,你學會跟別人交流的時候,別人是愿意為你背書的,要學會攢信用。別人認同你,才會給你背書,有人給你背書,你才會很順利。這是為什么我做投資的時候會做很多超出投資的事情,去幫助他們。這樣他們會對我們有真正的認同,可以更長期合作,打開更多的合作之門。
第三點非常重要,這些科技企業(yè)正在進入中國,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企業(yè),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點。歷史是由人創(chuàng)造的,我們很幸運,我們在過去30年通過漫長攀登,能達到世界競爭舞臺上,我們在臥薪嘗膽30年再學習,希望我們行為激勵很多人奮斗。